主页 详情

《博乐市志 中》_新疆博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_80406799_

【书名】:《博乐市志 中》
【作者】:新疆博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
【时间】:1990
【页数】:858
【ISBN】:
【SS码】:80406799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地理编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位置·面积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行政区域

第二章 市城 乡镇

第一节 博乐城

第二节 区、乡

第三节 农五师驻博团场

第四节 州直驻博农牧林场

第三章 地名考释

第一节 地名概况

第二节 主要地名考释

第四章 地形地貌

第一节 地形地貌类型及分布

第二节 山脉概况

第五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六章 水文系

第一节 博尔塔拉河流域水系

第二节 呼苏图水系

第三节 赛里木湖水系

第七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综述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一、温度

二、降水、降雪

三、日照

四、风和气压

五、湿度、蒸发量和无霜期

第八章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二、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二节 水资源及其利用

一、地表水资源

二、地下水资源

三、水能资源及其利用

第三节 矿藏资源及其利用

第四节 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一、植物资源分布概况

二、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第五节 动物资源及其利用

一、养殖动物资源

二、野生动物资源

第九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寒潮(霜冻、大雪)

第二节 冰雹

第三节 洪水

第四节 大风

第五节 病虫害

第六节 其它灾害

一、干旱

二、雷击

三、地震

四、火灾

政治编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博乐县党部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组织活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博乐市委员会

第一节 建国前中共党员的活动

第二节 县(市)委机构设置

第三节 历届党代会

第四节 组织建设

第五节 宣传工作

第六节 纪律检查

第七节 统一战线

附各部、委、办领导更迭名录

第八节 党校

第三章 权力机关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普选

第四章 中华民国博乐县政府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历届正副县长名录

第五章 博乐县(市)人民政府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历届正副县(市)长名录

第六章 议政机关

第一节 参议会

第二节 政协

第三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第七章 民政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优抚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第四节 其他人员的安置

第五节 社会救济

第六节 社会福利

第七节 婚姻登记

第八节 殡葬管理

第九节 信访

第十节 侨务

第八章 劳动人事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劳动

第三节 人事

第四节 人员编制

第五节 工资

第六节 离退休制度

第七节 劳动就业

第九章 公安局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工作概况

第十章 边防大队

第十一章 检察院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工作概况

第十二章 人民法院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工作概况

第十三章 司法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工作概况

第十四章 建国前社团组织

第一节 农会

第二节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博乐分会

第三节 新疆蒙文协会博乐分会

第四节 新疆文化促进会博乐分会

第五节 妇女协会

第六节 商会

第七节 青盟会

第八节 民盟会

第十五章 建国后群众团体

第一节 农民组织

第二节 工会

第三节 科学技术协会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

第五节 青年团

第六节 妇联

第七节 苏联侨民协会

第八节 中苏友好协会

军事编

第一章 军事大事记

第二章 主要争议地区

第三章 卡伦、哨所、界碑

第一节 卡伦

第二节 哨所

第三节 界碑

第四章 建国前的屯兵

第五章 建国后的人民武装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兵役制度

第三节 民兵建建

第四节 战备建设

经济编

第一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城乡建设管理机构

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二、下辖单位

第二节 城市建设

一、市政建设

二、园林绿化

三、给水排水建设

四、环境卫生管理

五、房地产管理

第三节 乡村建设

第二章 农业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

一、私有制

二、减租反霸

三、土地改革

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农业技术

一、耕作制度

二、良种推广

三、作物品种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病害及防治

二、害虫及防治

三、草害及防治

第六节 技术培训

第七节 受益分配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植树造林

一、采种育苗

二、平原林业

三、山区林业

四、果树的发展

第三节 林木管理

一、人工林的管理

二、荒漠次生林的管理

三、林业“三定”

四、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畜禽品种及改良

一、羊

二、牛

三、其它

第四节 疫病防治

一、防治体系

二、疫病种类及防治

第五节 基本建设

一、土木建筑

二、草场改良

三、草场保护

第六节 农区养殖业

第五章 水利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水利工程

二、水库

三、机井

四、河道整治及防洪

五、扬水站

六、小水电

第三节 水利管理

一、灌溉工程管理

二、水库工程管理

三、农电管理

第四节 水产

第六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农机管理机构

二、下辖单位

第二节 农机队伍建设

第三节 农机发展情况

第四节 农牧机械化水平(附农机种类数量表、农业机械化水平表)

第七章 工业

第一节 工业管理机构

一、经委机构设置

二、工业管理(附建国后几个年代的工业、手工业生产总值表 附历年全市工业基本情况表)

第二节 地方工业

一、粮油加工厂

二、农机修造厂

三、水泥厂

四、水泥预制品厂

五、棉花加工厂

六、其它工业

第三节 电力工业

一、电力发展概况

二、历年发电量

第四节 手工业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主要产品、产量和产值

三、几项手工业名产品

四、经营管理

第五节 乡镇企业

一、机构设置

二、乡镇企业发展概况(附1953年各区地方工业情况表1979~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表)

第八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交通

一、机构设置

二、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三、交通监理

四、公路建设

第二节 邮电

一、邮电事业发展概况

二、邮电通讯设备发展情况

三、各基层邮电支局工作

第九章 经济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机构设置

二、计划制订

三、计划管理情况

四、物资分配

第二节 统计管理

一、机构设置

二、统计制度

三、统计范围

四、统计监督

第三节 物价管理

一、机构设置

二、各个时期的主要价格

三、管理形式

四、管理制度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一、机构设置

二、主要管理项目

第十章 财政税务

第一节 财政

一、机构设置

二、财政管理体制

三、财政收入

四、财政支出

五、补助收入及上解

六、年终结余

七、预算外资金

八、财政监督

九、其它

第二节 税务

一、机构设置

二、税收

三、税收管理体制

四、征收管理

第三节 审计

一、机构设置

二、审计工作

第十一章 金融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信贷管理体制

第三节 信贷

第四节 货币

第五节 储蓄

第六节 公债、国库券

第十二章 商业粮食

第一节 商业行政

一、机构设置

二、商业行政工作

第二节 私营商业和公私合营商业

一、私营商业

二、公私合营商业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一、机构设置

二、供销商业网点设置

三、收购及供应

四、供销合作商业体制改革

第四节 国营商业

一、机构设置

二、各个时期主要商品供应

第五节 外贸

一、机构设置

二、外贸经营品种及收购

三、外贸出口主要产品

第六节 粮食

一、机构设置

二、粮油购、销

三、粮油储藏

四、粮油管理

五、粮油调运

六、军需马料供应

文化编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教育局

二、直属教育单位

三、区、乡、场 教育机构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幼儿教育

二、小学教育

三、中学教育

第三节 社会教育

一、扫盲

二、职工教育

第四节 教师队伍

一、教师任用

二、教师队伍

三、教师培养

四、教师待迁

第五节 教育经费

第六节 勤工俭学

第二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卫生局

一、机构设置

二、行政管理

第二节 爱国卫生委员会

一、机构设置

二、卫生管理

第三节 人民医院

一、机构设置

二、医疗技术

三、主要医疗事故

第四节 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站

一、机构设置

二、妇幼保健

三、卫生防疫

第五节 区、乡、场 卫生院

一、机构设置

二、农村合作医疗

三、牧区医疗卫生

第六节 医疗经费管理

一、卫生经费

二、收支情况

三、公费医疗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直属文化单位

一、文化馆

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三、东方红影剧院

第三节 群众文化

一、戏剧、歌舞

二、文艺创作

三、民间艺术

第四节 俗语、谚语

第五节 图书、展览

一、图书

二、展览

三、农村文化网

第六节 文物古迹

一、文物

二、古迹

三、名胜、旅游地

第七节 电影

第四章 体育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三节 学校体育

第四节 组织、设施及裁判队伍建设

第五节 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第六节 业余训练

第七节 各项运动竞赛成绩

第五章 广播电视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广播电视局

二、市局直属单位

三、各区(乡)广播放大站

第二节 城乡有线广播建设

一、广播网和喇叭率

二、广播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调频电台建设

第四节 电视

一、电视开放

二、电视录像管理

第六章 科技·档案·地方志

第一节 科技

一、机构设置

二、科技队伍

三、科技管理

四、科学技术

五、科技情报

六、科技成果

第二节 档案

一、机构设置

二、档案整理

三、档案管理

四、档案利用

第三节 地方志

一、机构设置

二、骨干培训

三、制订篇目

四、资料搜集

社会编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变化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人口结构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民族

第一节 蒙古族

一、来源

二、宗教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衣、食、住、行、用

六、节日

七、其他习俗及禁忌

第二节 哈萨克族

一、来源

二、宗教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衣、食、住、行、用

六、节日

七、其他习俗及禁忌

第三节 维吾尔族

一、来源

二、宗教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衣、食、住、行、用

六、节日

七、其他习俗及禁忌

第四节 汉族

一、来源

二、宗教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衣、食、住、行、用

六、节日

七、其他习俗及禁忌

第五节 回族

一、来源

二、宗教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衣、食、住、行、用

六、节日

七、其他习俗及禁忌

第六节 民族关系

一、居住状况

二、语言交流

三、婚姻状况

四、职业结构

五、社会交往

第三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建国前人民生活

一、贵族地主生活

二、农牧民生活

第二节 建国后人民生活

一、农民生活

二、牧民生活

三、职工生活

第三节 社会福利

一、农牧民社会救济及福利

二、城市社会救济和职工福利

第四章 社会新风

第一节 民族团结

一、互相帮助一家亲

二、深情厚谊

三、汉族吴玉兰和她的少数民族女儿

四、蒙古族老人吾加

五、温暖的民族大家庭

六、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第二节 军民团结

一、军民共建谱新曲

二、战风斗雪找羊群

三、培养人才尽微力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

一、科学致富,不忘乡亲

二、一心为公的女支书

三、妇女的带头人

四、妇女能顶半边天

第四节 尊老爱幼,和睦团结

一、孤儿上大学

二、“巴郎,亚克西”

三、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第五节 抢险救人,拾金不昧

一、临危不惧,舍身救人

二、感谢工人师傅

三、母女齐上前,拦马救亲人

四、拾金不昧的殷军

五、军民共救落水儿童

人物编

一、立传人物

二、列表人物

三、反动人物

附录

一、部分古资料考释

二、建县后博乐地方自治情况

三、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几项工作打算

四、三区革命博乐县临时政府行政法则

五、附1985年底驻博乐城单位名册

六、主要资料参阅书目

编后记

《博乐市志》编纂机构及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