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记录“基层”:雷华的叙事(代序)&周勇
(一)我在现场
百姓事一线通
村民喜评“好新闻”
“空降农民”异乡“闪婚”创新业
老哥俩核桃林里话桑麻
老两口“拈阄”忙“充电”
李老汉的“种粮经”
傈僳农民争聘“庄稼郎中”
“流动科技超市”到田间
龙陵农民给“土地爷”办“年货”
龙陵万余册书刊实现“漫游”
勐冒农民发石财
“民情台账”作用大
农家“百家讲坛”农民当主讲
农家的“焦点访谈”
农家开起“经济分析会”
何大嫂家的市场信息发布会
“农民书吧”真火爆
农闲课堂真对咱农民的口味
让群众坐上“评委席”
山寨飞出新民谣
“生态石斛”不愁卖
手机村:发条短信拜大年
特色赚大钱
龙陵时兴农事“钟点工”
“托畜所”让我发了财
“托地所”托出新天地
“文化信息共享”成就核桃专业村
新农村指导员出的是“金点子”
徐大嫂家的“一号文件”诞生记
“羊村”评选“羊状元”
龙陵“农业专家”出诊忙
议事室里村民说了算
(二)人物写真
唱落太阳,唱出星星和月亮
刀刃上的“飞天”
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探秘
定格在历史上的记忆:镇安土陶
核医学教授的“桑梓情结”
寂寞人生也辉煌
坚守那份“古典”
李春宝的乐器人生
傈僳族的“嘟哒哒”竞技
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
彭晓解的家庭激情广场
平平淡淡才是真
山野清风诗韵来
王立魁:装点顶上风采
王云常的“土巴拉”情结
舞出红红火火好日子
舞出一片新天地
杨辅丛和他的乡土世界
一抔黄泥塑出人生百味
一位农民的松山抗战遗物陈列馆
彝山歌者
艺术灵山守护人
“玉是琢磨方见好”
艺术无悔
艺术之乡的农家人
余凤秀绣出“霓裳羽衣”
圆梦之旅
指尖上流淌的旋律
走近勐糯剪纸“掌门人”
(三)消息集萃
龙陵农村悄然兴起“薪金制”
搭建农民与市场间的金桥
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
“股份农家”兴起龙陵
科技“娶”进乡村产品“嫁”出国外
龙陵:村官跑市场为农产品找“婆家”
龙陵“编外农民”进村入户
龙陵“黄龙玉”引发投资冲击波
龙陵“回归工程”助力新农村
龙陵“农家论坛”活跃乡里
龙陵“文化兴县”提升“软实力”
龙陵300余名村官当上村务直播主持人
龙陵百余家合作社牵手5万余农户
龙陵边远山区崛起新农村
龙陵打造“科技大礼包”服务县域特色产业
龙陵工业反哺农业鼓胀农民“钱兜”
龙陵借路兴县借“桥”过河借边开放
龙陵民营企业家周朝集出资把理论课堂搬到村寨
龙陵泥腿杆“变脸”成为新型农民
龙陵农民追“富星”
龙陵农业里“长”出新工业
龙陵千名“两方”干部支农忙
龙陵土地流转“转”出千余个家庭“科技农场”
龙陵万余农民坐在家里“变”工人
龙陵县八千余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龙陵县10万亩土(林)地悄然变“姓”
龙陵县洋芋大丰收销路不畅愁煞农民
绿了山头鼓了腰包
昔日“打工仔” 今天做老板
(四)蹄花诗韵
青春,在拼搏中绽放
边贸地带洋盲流
龙陵农民的网络新生活
道德之花开遍龙陵大地
房老倌的三个“快乐驿站”
疯狂的石头
富了口袋富脑袋
龙陵:公共文化助推农村文明
好歌应时发
花开沃野香正浓
激情“土巴拉”放歌新时代
可乘长风向蓝天
历史的见证
傈僳山寨唱新歌
寸草忠诚志一腔为民情
亮山营林人
龙陵:擦亮“松山”抗战文化品牌
龙陵“文化养老”成时尚
龙陵城乡共享文化惠民“盛宴”
龙陵农村姑娘青睐“低碳”嫁妆
龙陵农村新事多
龙陵农民的幸福关键词
龙陵艺术节引发投资冲击波
马背驮出致富路
勐冒村几位老奶生活喜欢原生态
农家发生大变化农民有了新追求
飘逝的酒香
田野书香入韵来
文化馨风漾农家
文化站给农民生活添姿彩
文武象达
文风兴 艺出乐 业生财
沃土育花分外红
“五进农家”乐百姓
“希望”在贫困中扎根
县长境外找市场
爱在延伸
移民之后
在逆境中放飞梦想
镇安:滇西大地上的文化地标
正是中秋月圆时
中缅街上的中国商人们
走进滇西抗战主战场
走进农家话增收
龙陵民间美食集萃
(五)山情水意
保姆阿惠
蝙蝠洞览胜
不了柳笛情
迟到的绿卡
儿子下厨
浮光掠影走海南
父亲的洋装
感受果敢
品味热水塘温泉
故乡的茶馆
果敢商屐
回望勐糯
家有颖妻
江水流不尽
探访江中山
留住历史的记忆
龙江湖:别样山水别样情
龙新 撩起面纱舒广袖
山寨书声
缅甸板瓦行
怒江摆渡人
三叔
三关温泉
手磨·水磨·电磨
天工神韵碧寨石
我爸、我妈
我不愿做“贾政”
我给儿子发工资
乡村回眸
叶片上流淌的旋律
一夜大腕
一帧照片
悠悠炒面情
与儿子对弈
走进龙陵的香格里拉——勐蚌
(六)小说精选
报销
工商三题
酒
宠物
批条
热炒
失落
世象小说三题
县长练摊
相姑爷
小说二题
宅区二题
招标
纸谏
剪不断的党报情缘(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