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1.1互换性
1.1.1互换性概述
1.1.2互换性的作用
1.1.3互换性的分类
1.1.4互换性的实现条件
1.2标准化和优先数系
1.2.1标准化及其作用
1.2.2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3检测技术简介
1.3.1检测技术及其发展
1.3.2机械检测新技术介绍
1.4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1.5本课程的性质与主要内容
习题
第2章 机械检测基础
2.1检测概述
2.2测量基准与量值传递
2.2.1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
2.2.2角度基准与量值传递
2.3计量器具分类及其度量指标
2.3.1计量器具分类
2.3.2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2.4测量方法
2.5测量误差
2.5.1测量误差的概念
2.5.2测量误差的来源
2.5.3测量误差的分类
2.5.4测量精度
习题
第3章 通用测量器具及使用方法
3.1测量器具简介
3.2通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3.2.1基准量具
3.2.2游标类量具
3.2.3螺旋类器具
3.2.4指示表
3.2.5角度器具
3.2.6量规
3.2.7辅助量具
3.3测量工具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习题
第4章 极限与配合
4.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4.1.1要素
4.1.2孔和轴
4.1.3尺寸
4.1.4偏差与公差
4.1.5配合与基准制
4.2标准公差系列
4.2.1标准公差因子
4.2.2公差等级及数值
4.2.3基本尺寸分段
4.3基本偏差系列
4.3.1基本偏差代号
4.3.2轴的基本偏差
4.3.3孔的基本偏差
4.3.4尺寸公差表查法介绍
4.3.5尺寸公差与配合代号的标注
4.4常用尺寸公差带与配合
4.4.1优先和常用的公差带
4.4.2优先和常用配合
4.4.3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一般公差)
4.5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4.5.1基准制的选用
4.5.2公差等级的确定
4.5.3配合种类的确定
实训一 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
实训二 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尺寸
实训三 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尺寸
习题
第5章 几何量公差
5.1几何公差概述
5.1.1几何要素
5.1.2形位公差的种类
5.1.3基准
5.1.4形位公差标注方法
5.1.5形位公差带
5.2形位公差及公差带的特点分析
5.2.1形状公差及公差带
实训四 直线度误差检测
实训五 平面度误差检测
5.2.2轮廓度公差及公差带
实训六 线轮廓度误差检测
5.2.3定向公差及公差带
实训七 平行度、垂直度误差检测
5.2.4定位公差及公差带
实训八 位置度误差检测
5.2.5跳动公差及公差带
实训九 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误差检测
实训十 径向全跳动和端面全跳动误差检测
5.3公差原则
5.3.1有关公差原则的术语及定义
5.3.2独立原则
5.3.3相关原则
5.4几何公差的选用
5.4.1几何公差项目选择
5.4.2基准选择
5.4.3公差原则选择
5.4.4几何公差值选择
5.5形位误差的评定
5.5.1形状误差的评定
5.5.2定向误差的评定
5.5.3定位误差的评定
5.5.4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习题
第6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6.1概述
6.1.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6.1.2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6.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6.2.1主要术语及定义
6.2.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6.3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及其标注
6.3.1评定参数的选择
6.3.2评定参数值的选择
6.3.3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6.3.4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6.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6.4.1比较法
6.4.2光切法
6.4.3干涉法
6.4.4感触法
实训十一 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6.5表面粗糙度理论与标准
6.5.1表面粗糙度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6.5.2表面粗糙度标准发展的迫切性
习题
第7章 尺寸链
7.1概述
7.1.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7.1.2尺寸链的组成与分类
7.1.3尺寸链的建立
7.1.4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7.2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7.2.1基本公式
7.2.2校核计算
7.2.3设计计算
7.3用大数互换法解尺寸链
7.4用其他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7.4.1分组装配法
7.4.2调整法
7.4.3修配法
习题
第8章 坐标测量技术概述
8.1坐标测量技术简介
8.1.1坐标测量技术的发展
8.1.2与传统测量手段对比
8.1.3坐标测量的应用
8.2坐标测量机分类
8.3坐标测量机常见结构形式介绍
8.3.1直角坐标测量机
8.3.2非直角坐标测量机
8.4坐标测量机日常维护与保养
习题
第9章 直角坐标测量系统组成
9.1坐标测量系统的基本结构
9.2坐标测量机主机
9.2.1标尺系统
9.2.2主机结构材料
9.3控制系统
9.4探测系统
9.4.1探针及其功能说明
9.5软件系统
习题
第10章 测量坐标系
10.1坐标系认知
10.1.1坐标系及矢量
10.1.2测量机的坐标系
10.2零件评定基准
10.2.1零件测量坐标系
10.2.2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习题
第11章 三坐标测量基本操作
11.1几何特征元素坐标测量
11.2测量基本流程
11.3测量准备工作
11.3.1测量方案策划
11.3.2分析零件图纸
11.3.3测头的选用及校验
11.3.4零件装夹
11.4几何元素数据测量
11.4.1常用几何特征手动测量
11.4.2常用几何特征自动测量
11.4.3轮廓特征扫描测量
11.5元素构造
11.6测量评价及报告生成
11.6.1测量评价
11.6.2检测报告
11.7基础样件实训案例
11.8三坐标测量常见难点剖析
11.8.1同轴度误差检测
11.8.2大半径短圆弧与短直线测量
11.8.3键槽对称度检测
11.8.4深孔圆柱度检测
习题
第12章 其他测量技术简介
12.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1.1技术简介
12.1.2系统组成及测量原理
12.1.3技术应用
12.2影像测量技术
12.2.1技术简介
12.2.2测量原理及系统组成
习题
附录
国家标准选摘
附表A-1 参考的部分国家标准
附表A-2 各级量块的精度指标(摘自JJG146—2003)
附表A-3 各等量块的精度指标(摘自JJG146—2003)
附表A-4 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5 垂直度未注公差值(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6 对称度未注公差值(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7 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8 直线度、平面度(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9 圆度、圆柱度(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10 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摘自GB/T 1184—1996)
附表A-11 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摘自GB /T 1184—1996)
附表A-12 Rα参数值与取样长度1r值的对应关系(摘自GB /T 1031—2009)
附表A-13 Rz参数数值与取样长度1r值的对应关系(摘自GB /T 1031—2009)
附表A-14 公称尺寸至3150mm的标准公差数值(摘自GB /T 1800.1—2009)
附表A-15 轴的基本偏差数值(摘自GB /T 1800.1—2009)
附表A-16 孔的基本偏差数值(摘自 GB /T 1800.1—2009)
参考文献
配套教学资源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