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一章 网络的魅力
第一节 “时代”之争
一、网络现象面面观
二、我们所处的时代
第二节 网络的历程
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二、网络的实质
第三节 网络的特征
一、开放性
二、交互性
三、虚拟性
四、多元性
五、广泛性
六、方便快捷
七、平等性
八、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九、全球化
第二章 网络文化
第一节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
一、网络语言
二、网络文学
三、网络游戏
四、网络新闻
五、电子邮件
六、网络艺术
七、网络交流
八、网络产业
九、网络技术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
二、导向功能
三、传承功能
四、教育功能
五、监督功能
第四节 网络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负面效应
第五节 加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
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网络文化
二、加强网民素质教育
三、创新发展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政府管制和行业监管
五、不断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
六、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
第三章 网络交往
第一节 交往范畴的解读
一、交往
二、交往的构成要素
三、前网络时代人类交往的特点
第二节 网络交往
一、网络带来的人类交往方式的新变化
二、网络交往的形式和要素
三、网络交往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交往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二、网络交往的负面价值
第四节 规范网络交往
一、创新观念顺应潮流
二、立足国情博采众长
三、加速网络普及与提高网民素质相结合
四、弘扬民族文化与建设精神文明相结合
五、加快法制化进程,加大社会调控力度
六、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带动中国特色的信息源建设
第四章 网络实践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哲学历程
一、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
二、中国哲学史上的“实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第三节 虚拟实践
一、虚拟实践技术和哲学基础
二、虚拟、虚拟实践
三、虚拟实践的结成及形式
第四节 虚拟实践的特征
一、虚拟实践的一般特性
二、虚拟实践的新特点
第五节 虚拟实践的启示
一、虚拟实践的功能
二、虚拟实践的价值意义
三、虚拟实践的认识论意义
第五章 网络思维
第一节 人类思维方式历程
一、思维的含义
二、思维方式
三、思维方式的历史变革
第二节 网络思维
一、网络思维及其构成
二、网络思维的介质
三、网络思维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思维的价值
一、语言系统更迭引起思维方式变化
二、思维能力和思维深度的变化
三、思维的高度个性化与思维的狭隘化
四、网络的便利性与技术的依赖性
第四节 网络思维提出的要求
一、承认并接受客观实在的多样性
二、必须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三、要树立开放性思维
四、要创造性地进行思维
第六章 网络黑客
第一节 网络黑客的产生
一、网络黑客的由来
二、网络黑客的历史发展
三、网络黑客产生的原因
四、网络黑客的类型
第二节 网络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
一、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
二、黑客犯罪的特点
第三节 控制网络黑客
一、网络黑客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黑客的积极启示
三、净化网络环境
第七章 网络生存
第一节 网络与虚拟生存
一、技术与现实基础相统一中的虚拟与虚拟生存
二、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不同
第二节 虚拟生存的特征
一、生存的虚拟性
二、生存的模糊性
三、生存的全球性
四、生存的超越性
第三节 虚拟生存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虚拟生存和传统生存方式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节 虚拟生存策略
一、人的虚拟生存方式
二、虚拟生存的应对策略
第八章 网络与人
第一节 哲学视角下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本质
二、人与社会的耦合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第二节 网络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适应了人的发展需要
二、网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四、网络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节 网络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新问题
一、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双重效应
二、网络对人权的侵害
三、网络对主体素质的影响
四、网络与人类主体性的迷失
五、网络会阻碍人的个性发展
第四节 网络与人的协调发展
一、把人文精神与网络结合起来,推动人的发展
二、坚持技术与人文相统一的原则
三、建构并完善网络法律和法规
四、确立和加强科学价值导向建设
五、构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六、网络主体必须自觉做好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