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绪论
1.1 概述
1.1.1 城市中心——中国城市的发展之梦
1.1.2 城市中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题材
1.2 研究背景
1.2.1 快速城市化遭遇社会经济转型——中国城市中心景观发展的特殊道路
1.2.2 中国城市中心景观发展的现实困境
1.2.3 中国城市中心景观研究的理论缺陷
1.3 研究内容及现状
1.3.1 研究范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1.3.4 学术构想及研究框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创新点)
1.4.1 开创了景观价值研究在特定界域内的理论探索实践
1.4.2 开创了人文生态理论在城市中心景观领域的理论探索实践
1.4.3 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路线
1.4.4 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城市中心景观及其价值演化的整体理论框架
1.4.5 从后现代主义与自组织的角度,指出了当代城市中心景观建设的实践困境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1.5 研究及论述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径
1.5.3 论述方法
上篇:理论背景
第一章 复杂性科学——城市中心景观价值研究的理论背景
1.1 复杂性科学与城市景观
1.1.1 理解复杂性科学
1.1.2 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性巨系统
1.1.3 人文视野中的技术哲学与景观建筑学
1.2 复杂性巨系统中的景观价值探求
1.2.1 景观价值的经典论述
1.2.2 思维范式的转换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1.2.3 由复杂巨系统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看景观的价值
1.3 城市中心景观价值研究范畴
1.3.1 宏观与微观
1.3.2 详尽与粗略
1.3.3 整体性与次序性
中篇:历史研究及其规律总结
第二章 高度整合与强表征——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源泉的历史追溯
2.1 背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
2.1.1 “礼”文化——中国文化的整体意识
2.1.2 表意性——中国文化的历时性延续
2.2 认知(1)静态特征——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的特征
2.2.1 两种类型
2.2.2 中国古代城郡类城市中心景观形态及其特征
2.3 认知(2):动态发展——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的演化
2.3.1 突变与延续——中国古代城郡类城市中心景观的朝代更迭与超稳定性
2.4 解读: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规律
2.4.1 高度整合
2.4.2 强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心控制与功能主义——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及其价值研究(上)
3.1 引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3.1.1 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3.2 背景
3.2.1 总体特征——政治单一性
3.2.2 组织形式——单位制度
3.2.3 集体理性——政治运动
3.2.4 外在影响——苏联的援助
3.3 小结
第三章 中心控制与功能主义——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及其价值研究(下)
3.4 认知(1)——静态特征: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形态特征
3.4.1 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苏联的城市规划实践到新中国城市中心功能的确定
3.4.2 新中国城市中心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3.4.3 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
3.5 认知(2)——动态特征: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的动态演化
3.6 解读: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规律
第四章 重归复杂性——历史过程中的中国城市中心景观价值实现模型
4.1 重归复杂性
4.1.1 复杂性的量化:熵与信息
4.1.2 复杂系统的建模:两种方法
4.2 历史过程中的城市中心景观价值主体研究
4.2.1 从价值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历史过程中城市中心景观价值主体的特征
4.2.2 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主体的构成
4.2.3 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主体的构成
4.3 历史过程中的城市中心景观价值客体研究
4.3.1 重归复杂性
4.3.2 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物质载体的主要特征——基于规则的符号系统
4.3.3 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物质载体的主要特征——联结的系统
4.4 历史过程中的城市中心景观价值实现模型
4.4.1 中国古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的实现模型
4.4.2 中国现代城市中心景观价值的实现模型
4.4.3 古代模型与现代模型的比较
下篇:当代实践启示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与自组织——当代困境及实践启示
5.1 后现代——现实困境
5.1.1 后现代的含义
5.1.2 后现代——一个新时代
5.1.3 后现代——对城市中心景观价值实现模型的威胁
5.2 后现代——实践迷途
5.2.1 CBD——新城市中心之梦
5.3 后现代主义与自组织——未来展望
5.3.1 后现代——一种方法
5.3.2 自组织——一种方法
5.4 后现代主义与自组织——实践启示
5.4.1 关系和模式的重要性
5.4.2 历史的作用
5.4.3 主动与被动
5.4.4 稳定性和预见性
5.4.5 自组织的伦理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